「福衛五號」搭載中大「太空魔方」 未來提供「地震發生機率」不是夢!

中大新聞

2018/01/25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若大規模地震發生前,就能事先透過蒐集到的數據觀測到地震前兆,將有助人類未來災防!臺灣第一顆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去年8月25號升空,當中搭載了由中央大學自製研發的「太空魔方」-先進電離層探測儀,而去年11月伊拉克大地震發生前,「太空魔方」成功偵測到電離層有發生異常現象,學者推估未來10年內,搭配大數據收集,將可進一步發展成地震發生機率的預報!   

 
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劉正彥表示,從2003年宜蘭外海芮氏規模6.8時監測資料,發現震央上空電離層離子濃度異常後,後續包括汶川地震、日本331地震,直到去年「福衛五號」監測時發現,「兩伊大地震」前7天到9天,該地上空的電離層離子濃度異常增加了約50%,他笑說「雖然是事後諸葛」,但也證實預測地震前兆的可行性。
 
劉正彥推估,大型地震發生前、板塊擠壓,造成電荷分離,造成電場改變,而大氣中電離層對電場改變十分敏感,才會出現明顯的異常情況。劉正彥表示,受惠於中央大學太空所所長趙吉光團隊研發的「太空魔方」-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此探測器為邊長10公分的立方體,重量不到900克,可量測離子濃度、離子速度、電子溫度等,除量測數據多,「福衛五號」也能將合成一張全球電離層參數圖的時間,從2、3個月提升到2天左右。
 
劉正彥指出,由於地震規模大小、震央深度有所不同,若是震央太深,電場改變現象不一定能傳到太空中,加上各地地震發生前,電離層異常有些是離子濃度增加、有些是減少,像是臺灣就是濃度減少,所以代表用這方式來預警地震,還處於研究的階段,不過未來「太空魔方」量測離子速度、電子溫度等功能加入運作,可降低誤判,劉正彥預估,未來10年內,加入大數據蒐集,有機會可藉此發展出預告地震發生機率,讓民眾可預先準備。
 
原文轉載自【2018-01-25/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