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鋰電池時代 中大工研院攜手新能源之開發

重要回顧

2014/03/28 文/研發處技轉組
media photo 中央大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聯合成果發表,致力儲能電源之研發。陳如枝攝

 隨著電動車快速發展,兼具高能量及高安全性的動力電池已成為全球積極研發重點科技。中央大學針對2020年的電動車動力鋰電池進行研發,3月27日在中央大學工五館舉辦「後鋰電池時代成果發表會」,發表下世代儲能電源「鋰硫電池與鹼性電池」使用的膠態電解液與交換膜等創新研發成果。
 
 中央大學表示,因應全球節能減碳趨勢,美、日、歐等國大量投入電動車產業相關科技開發,尤其是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下世代儲能元件。中央大學與工研院自2011年共同投入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與空氣電池關鍵材料前瞻研發,在歷經2年辛苦研發,初步在電解液及鹼性交換膜研發上已有突破進展,期待未來能持續開發出原創性關鍵材料,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電池材料技術。
 
 固態鹼性燃料電池因具較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及不需使用昂貴的白金金屬作為電極觸媒,具成本優勢,也成為後鋰電池時代的潛力技術之一。中央大學在27日發表運用單體聚合物開發出的高分子材料,在極性有機溶劑中溶解成陰離子交換膜,並經熱處理使薄膜結晶性增加,降低尺寸變化率,具有高離子導電度及柔軟可撓曲特性,目前已獲工研院材料系統驗證。此外,針對市面上的鋰電池電解液多為溶液式,在使用上有漏液及爆炸等危險,中央大學將二氧化矽(SiO2) 無機材料及有機高分子結合,開發出固態電解質材料,使電池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形狀可塑性。
 
 針對現有電池材料電容量受限,造成鋰電子容量無法向上提升,全球已投入尋找下世代潛力電源材料;鋰硫電池因高容量密度與低成本優勢,被視為未來取代鋰電池的潛力技術。傳統鋰硫電池因導電度低、硫在充放電過程中易溶解於電解液而造成循環壽命低及內部短路等問題;工研院針對這些問題開發出膠態電解質及負極包覆保護層等創新技術,克服硫導電度不佳與硫溶解於電解液,造成負極結晶產生的內部短路問題,這項技術具有高導電度、製造成本低、電池元件在300次循環仍維持95%以上電容量,具有一定使用壽命特點外,更達到350wh/kg的高能量電池密度。

媒體報導